成為全球最受信賴的
創新生物醫藥公司
吳一龍:醫療創新助力肺癌診療水準提升 臨床實踐驅動醫學研究發展

人民健康

2022-11-25

H藥 漢斯狀®是復宏漢霖首個自主研發的創新型單抗,已獲批用於治療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實體瘤、鱗狀非小細胞肺癌(sqNSCLC), 上市8個月即惠及超過9700名患者。其適應症佈局廣泛覆蓋肺癌、食管癌、頭頸鱗癌和胃癌等,全面覆蓋肺癌一線治療,其中,H藥聯合化療一線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S-SCLC) 的國際多中心III期臨床研究刷新了一線治療小細胞肺癌總生存期紀錄,並榮登2022 ASCO、《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等全球頂級學術舞臺,獲得高度認可和廣泛關注。目前,該上市申請已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受理,有望成為全球首個一線治療SCLC的抗PD-1單抗。


近日,廣東省人民醫院首席專家、廣東省醫師協會會長吳一龍做客人民網·人民健康《推動新技術創新應用 提高腫瘤患者生存率》系列科普欄目,圍繞肺癌防治、創新診療等話題進行了分享。談及H藥,他肯定了該創新藥在提升腫瘤診療整體水準中做出的積極貢獻,並期待其在未來取得更多優異成果,造福廣大患者。全文發表如下,以饗讀者。


加強肺癌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


“肺癌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種,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在探尋肺癌發病因素基礎上,加強肺癌的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是提高癌症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所在。”吳一龍介紹說,“低劑量螺旋CT是當前肺癌篩查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發現直徑小於1釐米的微小肺癌。而這種小於1釐米的肺癌,患者通過簡單的手術治療,五年生存率甚至十年生存率能夠接近90%以上,可實現治癒。因此,早期篩查、早期發現對於肺癌防治至關重要。”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將癌症防治列入重大專項行動,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分別不低於43.3%和46.6%。吳一龍認為,實現這一目標,要針對肺癌在內等幾個主要癌種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一是在早期發現上還要下更大的功夫,加強完善全國範圍內癌症篩查及早期發現相關計畫;二是在關鍵技術上必須保證能和國際有非常好的溝通交流,能夠跟得上國際形勢,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國際形勢;三是鼓勵臨床及科研創新,同時推動規範化診療。此外,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的社會工程,還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整體聯動、共建共用。


免疫治療為癌症患者帶來新選擇


近年來,隨著癌症治療手段的進步,我國肺癌患者的生存現狀有了明顯改觀。


吳一龍介紹,治療癌症有“三板斧”——第一板斧是手術治療,二、三板斧是放射和藥物治療。“最近20年,這三板斧取得了一定的創新發展,如手術治療已實現微創化;放射治療在電腦技術的輔助下變得更加精准,把放射劑量集中在病灶上,其毒副作用也在不斷減小;最大的進步體現在藥物治療方面,一是藥物治療更加精准,通過靶向治療等手段讓藥物治療更加高效、低毒,二是免疫治療的出現給予晚期癌症患者更有效的治療手段。”


“通俗來講,免疫治療就是控制人體免疫系統的‘油門’和‘刹車’,讓免疫系統輔助癌症治療工作。當前主要通過PD-1和PD-L1抑制劑來控制免疫系統的閥門。”吳一龍說,“經過了大量相關臨床研究和實踐經驗的積累,我們已將免疫治療廣泛應用于肺癌晚期患者,目前已約有1/3的晚期肺癌病人實現了五年以上的生存。此外,免疫治療也逐漸應用在早期、中期甚至是圍手術期肺癌患者的治療中,並取得了積極的成果。未來我們將探索患者細分化以進行更精准、個體化的治療來不斷延長患者生存期,並推動無免疫應答的患者也能從免疫治療獲益。相信隨著免疫治療相關研究的逐漸深入,將給患者帶來更多、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藥物創新助力肺癌治療多元化發展


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製藥行業始終將藥物創新作為首要任務。在吳一龍看來,2015年是中國臨床研究和藥物研發的分水嶺。2015年之前,我國的臨床研究處於沒有明確方向的一個階段,同時缺乏戰略層面的頂層設計和規劃, 監管體系也有待完善。但隨著國家大力推進醫療改革,醫藥創新和臨床應用方面的激勵機制不斷完善,臨床應用效率正逐步提升,新藥研發也進入了 “快車道” 。經過多年積累,吳一龍欣喜地看到,中國創新藥企的數量大幅增加,治療肺癌的 “武器” 也更多元化,對腫瘤的打擊效果越來越精准,肺癌管理趨於慢病化。另一方面,國內藥物創新也正從追求 “量” 向重視 “質”轉變,其中不乏已在世界舞臺與同類產品一較高下的腫瘤藥物,例如前段時間登上全球四大頂級醫學期刊之一《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斯魯利單抗,這款本土創新腫瘤藥(抗PD-1單抗)在針對小細胞肺癌的免疫治療臨床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已在多個世界權威學術舞臺亮相,彰顯了中國研究者的智慧和國內生物醫藥領域國際一流的自主創新實力。


“但我們也必須看到我國藥物研發的不足和差距”吳一龍補充道:“中國藥物研發目前仍以‘快速模仿’為主,加大真正源頭的創新是我們的願景和目標,更是解決臨床需求的突破口,只有提高創新比例才能進一步提升腫瘤治療的有效率。期待未來能有更多中國原研的First-in-class(首創藥物)和Best-in-class(同類最優)藥物,造福廣大患者。”


把醫學科研書寫在臨床一線


作為肺癌領域研究的領軍人物,吳一龍始終走在中國肺癌治療前沿,他開啟了中國肺癌的靶向治療,促成國內第一個免疫治療臨床研究,將世界前沿治療技術引入國門,並創造了多項改變國內外臨床指南的成果,他在肺癌臨床研究和精准治療領域以“開拓者”的姿態深耕數十年。在談及臨床研究未來的發展方向時,吳一龍提出,臨床研究應來源於臨床治療中的實際需求,提升使用價值才能讓患者切實獲益。另外,臨床研究和藥物創新相輔相成,它們均以“研究者”為根本,如今很多中青年醫者已成為臨床科研的中堅力量,他們將先進的治療理念融入臨床研究,收穫了諸多優異的資料和結果,為肺癌乃至腫瘤治療領域樹立了榜樣。期盼能有更多守正創新的“後浪們”湧現,為腫瘤診療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最後,吳一龍寄語新一代中青年醫務工作者,要注重培養自身系統性的知識理念,將創新融入日常臨床實踐,以求證精神和國際視野推動我國醫學高品質發展,促進癌症防治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