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全球最受信赖的
创新生物医药公司
产品速递 | 复宏汉霖EGFR靶向ADC候选药物HLX42 I期临床研究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2024-03-15

2024年3月14日,复宏汉霖(2696.HK)宣布,基于与宜联生物的合作,公司开发的EGFR靶向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 ADC)注射用HLX42用于晚期/转移性实体瘤治疗的I期临床研究(NCT06210815)于中国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此前,HLX42用于治疗晚期/转移性实体瘤治疗的临床试验申请已经相继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许可。2023年12月,HLX42用于治疗经第三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TKI)后疾病进展的EGFR突变的晚期/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获得FDA快速通道资格认定。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在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与正常组织相比,EGFR的突变或者高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结肠癌等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是抗肿瘤药物开发中的重要靶点[1]。尽管多款EGFR抗体和第三代EGFR TKI已经在肿瘤治疗中获得了广泛成功,但对于因耐药而导致的标准治疗失败或治疗后复发的肿瘤患者,仍存在未满足的临床需求[2]。近年来,随着ADC技术的快速发展,ADC药物的开发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3],靶向EGFR的ADC药物有望克服现有靶向EGFR治疗的耐药机制,为更多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等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HLX42由高度特异性的人源化lgG1 EGFR抗体分子、可裂解的新型连接子-荷载毒素偶联制备而成,其药物抗体比(drug-to-antibody ratio, DAR)约为8。其中,HLX42的荷载毒素为一种新型DNA拓扑异构酶I(Topoisomerase I)小分子抑制剂,通过造成DNA双链断裂,阻断DNA复制,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凋亡。静脉输注后,HLX42的连接子-毒素能够在肿瘤微环境中特异性裂解释放,具备较强的旁观者杀伤效应,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得HLX42较同类ADC产品具有更大的治疗窗口,增强ADC在实体肿瘤中的治疗效果。HLX42在临床前药效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安全性评价中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相关数据已于2023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以壁报形式首次发布。在第三代EGFR TKI(奥希替尼)或抗EGFR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等肿瘤模型中,HLX42显示出良好的肿瘤杀伤效果,有望克服现有靶向EGFR治疗的耐药机制,填补更多晚期/转移性实体瘤患者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复宏汉霖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需求出发,目前已打造出多元化、高质量的创新产品管线,涵盖约60个分子,覆盖单抗、双抗、ADC、融合蛋白、小分子药物等药物形式,其中超过80%的产品为自主开发。未来,公司将继续以抗体为核心,积极探索新靶点、新机制,不断拓展产品疾病领域和新分子类型,推动更多创新产品的临床研究,期待早日为更多患者带来可负担的高品质生物药。



【参考文献】

[1] Ni cholson, Robert Ian, Julia Margaret Wendy Gee, and Maureen Elaine Harper. EGFR and cancer prognosis.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37 (2001): 9-15.

[2] Tan, Chee Seng, D. Gilligan, and S. Pacey. Treatment approaches for EGFR-inhibitor-resistant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The Lancet Oncology 16.9(2015): e447-59.

[3] Ponziani S, Di Vittorio G, Pitari G, et al.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The New Frontier of Chemotherapy. Int J Mol Sci. 2020 Jul 31;21(15):5510.




关于NCT06210815

本研究为一项评估HLX42(抗EGFR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在晚期/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的开放、剂量递增、首次人体Ⅰ期临床研究。研究将采用“3+3”剂量递增方法,患者将接受7个不同剂量水平(0.1 mg/kg、0.3 mg/kg、0.6 mg/kg、1.2 mg/kg、2.0 mg/kg、3.0 mg/kg、4.0 mg/kg)的HLX42静脉输注给药,每三周一次。剂量限制性毒性(DLT)观察期为HLX42首次给药后的三周。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为DLT观察期内每个剂量组发生DLT事件的患者比例,以及HLX42的最大耐受剂量(MTD)。次要终点包含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参数、免疫原性、初步疗效、药效学指标,以及潜在预测性和耐药性生物标志物。